外汇论坛 外兔财经

开启左侧

教你用正宗的唐代洛阳口音(接近粤语、客家话和闽南语)读唐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13 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s://www.y2cn.com
教你用正宗的唐代洛阳口音(接近粤语、客家话和闽南语)读唐诗

文:rogerius



从今天开始,本人决定做一件奇妙的事:用“正宗”的唐代洛阳口音读唐诗。之所以打引号,是因为大家都知道,唐朝没有录音机,所以我们并不是百分之百地清楚唐朝人到底怎么讲话的。更何况汉字没有表音功能,只能表示意思,无法表示读音。但幸而古人并不是一点线索也没有留给我们。古文的反切是一个重要的表音线索,诗歌押韵的韵部也是。比如平水韵中的“东”和“冬”就不押韵。现代人,特别是以北方话为母语的人群就很难理解,为什么这两个字不押韵,其实他们的古读音并不相同。



另外,最大的线索就是作为古音活化石的方言。尤其有用的是南方方言,比如保留了浊音的吴语;保留了塞音韵尾的粤语、客家话、闽南话;保留尖团区分的粤语、客家话、闽南话、部分湖南话等等;甚至一些保留了古音的外语也可作为参考,比如日语的“汉音”、韩语、越南语。唯独没有参考价值的,是今天横行无忌的普通话,以及普通话的亲缘方言,如东北话、山东话等。



以普通话为母语的人群往往很歧视以南方方言为母语的人群,自认为自己的语言是正宗的语音。其实这是个天大的误会。普通话是正儿八经的受狄夷影响而变种了的汉语,离正宗的唐宋“中原雅音”距离最远。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普通话连“四声”都不全,何谈正音呢!可能很多语文学的一知半解的人,会不理解。明明普通话不是有“四声”吗?怎么你说它四声不全呢?



这又是一个很大的误解。甚至可以说是极力宣扬提倡普通话而压制方言的教育者们有意无意的误导。其实古“四声”指的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而今天北京话或普通话有的是这三声里的四种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连入声都没有!如果按调类来算,那唐宋的读音就应该有八声!分别是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



当今中国这么多方言里,随便哪一个南方方言四声都是全的!因为它们有入声,而北京话或普通话却没有!比如粤语有11个调;闽南语有7个调(加变调一共14个调);苏州话也有7个调。就连最简单的吴语上海话也有四个声5个调。无论这些方言的哪一种,去读唐诗,都比普通话正宗!



除此以外,普通话的韵母也走样了。举个简单的例子,白居易的《卖炭翁》里,有这么两句: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注意这个“色”和“黑”,在古文里是押韵的!可是今天的普通话,一个读se,一个读hei,八竿子打不着边。语文老师只好说:嗯,同学们注意,这里的黑要读成“赫”!其实很多南方方言读这句,都是押韵的,不信可以用湖南话或吴语试试看。实际上古语的“色”读siek, “黑”读 hek, 不但押韵,而且利用入声的塞音韵尾发出短促的顿音,显得抑扬顿挫,这才是白居易所要达到的艺术效果!如果用粤语或客家话念,“色”和“黑”也都是入声字,一样有抑扬顿挫的效果。



某一部分有过度优越感的以普通话为母语的人们总是嘲笑南方人“舌头捋不直”,其实在这一点上他们真的很可笑。任何一种南方方言的发音都远比普通话复杂而有规律,因此南方话的同音字远远比北方话少,单音字的效率和信息熵要高得多,这点和古文是一致的,所以古文能做到那么简洁而不会引发口语上的歧义。普通话的韵母加起来恐怕也只有30个左右,而粤语就有50个左右,闽南话更是80来个,如果把声调算上,闽南语能区分出的读音大约是普通话的三倍多。就像中国人抱怨英语很难,可是如果要让美国人学习中文,他们恐怕会撞墙一样,南方人学习普通话的确容易出笑话,可是如果万一国语定的是粤语、湖南话、苏州话、南昌话……,可能北方的同志们真的要撞墙了。



接下来言归正传,开始用古音念唐诗了。

网页的发音原本是用国际音标记录的。如果有人看了发音觉得和普通话差别很大,不要惊讶,这些发音是经过科学的构拟而得到的,而且一共是由若干位语言学的权威分别构拟的,却各自能够大致相同且能不断地为现代方言、古代语言文献、新发现的方言、少数民族借词、外语借词等所证实,说明了构拟的充分科学性。



这几语言学家是:王力、董同和、郑张尚芳、潘悟云、高本汉(瑞典人)、蒲立本(美国)等等。由于新浪博客不支持输入国际音标,所以我采用变通的办法来记音:

古音的全清、次清、全浊辅音用英文的清辅音,清辅音+H,浊辅音来表示。

倒写的e音,用e表示;[e]音用eh表示。

这几位语言学家构拟的不甚一致的情况下,我会选择我认为读得最顺口的读音。



另外,声调问题这样解决。平声用1表示,上声用3表示,去声用4表示(以便和普通话取得一致),入声普通话没有,则用5表示。



今天读的是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

Zhieng1 Khiwat5 Biu3 Sam1 Dzin1



烽烟望五津

Phiong1 Ien1 Miang4 Ngu3 Tsin1

(注意,旧的英文拼法把天津写成Tientsin,这可是有道理的)



与君离别意

Io3 Kiuen1 Lieh1 Pieht5 Ie4



同是宦游人

Dong1 Zhieh3 Ghuan4 Iu1 Nin1



海内存知己

Hai3 Nuai4 Dzuen1 Tchieh1 Ki3



天涯若比邻

Thien1 Ngieh1 Nia3 Pi4 Lin1



无为在歧路

Mu1 Ghiueh1 Dzai4 Gieh1 Lu4



儿女共沾巾

Nieh1 Nio3 Giong4 Tchiem1 Kin1

(参考上海话把儿读成Ni)



如果有河南的朋友读到这里不要觉得奇怪。语言的流变是很有意思的。现在的河南话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尤其是金国、元朝的大规模异族统治),早已不是唐代的河南话了。唐宋的中原读音,在今天的粤语、客家话、闽南话里保存得最完善。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楼主| 发表于 2009-8-13 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勃 山中

长江悲已滞
Chiang3 Kong1 Pi1 Ki3 Djei4

万里念将归
Miuan4 Li3 Niem4 Tsiang4 Kiuei1

况复高风晚
Hiuang4 Biuk5 Kau1 Piung4 Miuan3

山山黄叶飞
Shan1 Shan1 Ghuang1 Ghiep5 Phiuei1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楼主| 发表于 2009-8-13 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勃 滕王阁诗

腾王高阁临江渚
Deng1 Ghiuang1 Kau1 Kak5 Lim1 Kong1 Tchio3

佩玉鸣鸾罢歌舞
Buai4 Ngiok5 Miang1 Luan1 Ba3 Ka1 Miu3

画栋朝飞南浦云
Wak5 Tung4 Tchieu1 Phiuei1 Nam1 Phu3 Ghiuen1

珠帘暮卷西山雨
Tchiu1 Liem1 Mu4 Kiuen3 Sei1 Shan1 Ghiu3

闲云潭影日悠悠
Ghan1 Ghiuen1 Dam1 Iang3 Nzhit5 Iu1 Iu1

物换星移几度秋
Miut5 Ghuan4 Sieng1 Ie1 Ki3 Du4 Tshiu1

阁中帝子今何在
Kak1 Tchiung1 Tei4 Tsi3 Kiem1 Gha3 Dzai4

槛外长江空自流
Gham4 Nguai4 Chiang1 Kong1 Khung1 Dzi4 Liu1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楼主| 发表于 2009-8-13 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勃 江亭月夜送别

乱烟笼碧砌
Luan4 Ien1 Lung3 Piak5 Tshei4

飞月向南端
Piuei1 Gniuat5 Hiang4 Nam1 Tuan1

寂寞离亭掩
Dzek5 Mak5 Lieh1 Deng1 Iem3

江山此夜寒
Kong1 Shan1 Tshieh3 Ia4 Ghan1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楼主| 发表于 2009-8-13 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骆宾王
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
Tshie3 Di4 Piet Ien4 Tan1

壮士发冲冠
Chiang4 Dji3 Piuat Djiong1 Kuan1

昔时人已没
Siek Zi1 Nin1 I3 Muet

今日水犹寒
Kiem1 Niet Shui3 Iu4 Ghan1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发表于 2009-8-13 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越搞越复杂了,亲爱滴
北方方言因其简单易懂,所以影响越来越广,占7成以上人口
即使国家不推广普通话,一些方言也会随历史发展消失的

诚如这个帖子里说的方式,我觉得是推行不开的
发表于 2009-8-13 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网络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网络语言,这个也是禁也禁不了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8-13 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觉得好玩就转帖来了~~~

没想过唐代的国语是现代的南方语系 h: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发表于 2009-8-21 23:3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辛苦了~~~~~
发表于 2009-8-22 0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前段看到一节目说粤语其实最近唐代古语,心里还琢磨唐朝那么大版图上人都是广东味,看来确有其事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Mobile Version|Archiver|关于我们 About Us|联系我们 Contact Us|Y2外汇论坛 外兔财经

GMT+8, 2024-9-30 23:37 , Processed in 0.04329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7.2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